前言:

本書講述在十八世紀末封建保守的英國社會,女主角莉琪和男主角達西先生的愛情故事。兩人從一開始對彼此抱持偏見,以傲慢、針鋒相對的態度來往互動,到最後化解誤會,從中成長並相愛。書中以第三人稱的筆法描寫,除了著重描寫男女主角的內心心境外,也生動地將其他配角的想法和行為舉止以文字呈現出來。

作者珍‧奧斯汀生於十八世紀,在浪漫主義背景下的影響,從她的文字中可以看到對於人性情感的深度剖析,同時也加入了別具個人特色的理性思維,以諷刺又不失幽默的語句,來傳達出偏見和傲慢對人造成的影響,讓我們得以窺見當時女性地位及愛情觀與現今社會的不同。

以下將由兩個方向來分析此書,首先先依時間順序,將男女主角的相愛過程區分為:相遇、誤解、表白、成長,分析傲慢與偏見在人性上的體現;其次藉由書中主要事件和配角觀點,來分析當代的婚姻與價值觀,同時也反思現今人們對婚姻和愛情的看法。
 

分析:

(一)傲慢與偏見在人性上的體現

1.相遇:偏見源於自身的傲慢

書中的女主角莉琪,是一個有別於世俗潮流,獨立思考有主見,追求自由戀愛的新時代女性 ; 男主角達西先生則是家業殷實的上流人士,高貴的身份讓他在個性上有著目中無人的傲慢。兩人在第一次見面時即以不愉快收場,達西毫不含蓄地批評著莉琪的外貌,莉琪在聽聞後也對他生出了偏見,反感著他的一切言行舉止。

在某種程度上,莉琪對自己的聰穎及獨到的見解也有著由驕傲衍生出的傲慢,在書中她說到:「要是他沒有侵犯我的驕傲,我是可以包容他的驕傲的。」由此可看出莉琪之所以對達西反感,很大的原因是由於達西侵犯了她的自尊,而莉琪傲慢的人格部分便直接斷定達西的種種不是,或許是希望能藉由貶低對方來修補自己遭損害的自尊。由此可見,偏見有時是源自一個人的傲慢,不僅是因為多數人無法忍受自身的驕傲受其他人踐踏,同時也因為當一個人過於高看自己對人事物的洞察力,再對某個人形成既定印象,由於自視甚高,便會忽視旁人的觀點,導致非事實的偏見產生。

 

2.誤解:偏見源於自身的虛榮心

在莉琪對達西形成不愉快的第一印象後,威肯先生的出現,無疑將情況雪上加霜。威肯是一個儀表堂堂、談吐迷人的軍官,莉琪對他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位風趣迷人的紳士,於是在威肯說出達西虧待他的種種後,莉琪對此深信不疑,更加認定達西目中無人又行事卑鄙。

在此可以看到,莉琪又一次因爲偏見而蒙蔽了自身的雙眼,書中提到:「驕傲是所有的通病……人性如此,誰都免不了因為自認擁有了某項特質而自命不凡,一個人是可以驕傲而不虛榮。驕傲多半是源於我們對自己認知的過分膨脹,虛榮則是我們期望別人的看法。」在這段文字中可得出,驕傲是源於對自身的自信,虛榮則是由外界獲得的滿足感。如果說莉琪對達西的偏見是因為達西侵犯了她的驕傲,那她對威肯的『偏見』則是因為威肯滿足了她的虛榮心。當一個人指出你的缺點時,即便是事實,鮮少人能對此毫無芥蒂、心生好感,反而會因為批評引發的負面情緒而去遷怒對方 ; 而當一個人討好你時,從外界獲得的成就感滿足了自身的虛榮心,自然也會對對方產生好感。不論是上述何者情況,都會在不經意間誤導一個人的判斷,導致得出一個有失偏頗的結論。

 

3.表白:傲慢或許是一種直白,卻也會成為傷人的利器

表白橋段是本書的高潮之一,達西表露心跡的同時也說出了自己的猶豫和女方家庭的缺陷,這讓莉琪感受到冒犯和憤怒,加上從前的偏見並未解除,使得兩人在大吵一架後再次以不歡而散結束談話。

在書中達西曾說:「表面謙虛往往只是一種虛妄的作勢,甚至有時是一種間接迂迴的自誇。」達西的傲慢主要體現在不願刻意謙虛、隱瞞的直白,他在待人處事上無法接受因為他人的愚蠢和過錯去遷就、附和別人。一方面是因為達西高貴的身分讓他有不必和人虛以委蛇的底氣,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有著直言不諱,不願遮掩的人格特質,並將之視為個人原則。

然而在當時的英國社會,大多數人講求含蓄和謙虛,從他們的交談可以看出,人們都會在詞語上有所保留來奉承對方,也因此,達西『直白』的傲慢在他人眼中更顯得不可思議,因為傲慢的言行舉止容易在不經意間得罪他人,這和講求禮節的英國社會是相悖的。

『傲慢』或許是達西處事的原則,然而,傲慢的行事卻沒有將他人的感受考慮進去,反而成為了一種傷人的利器,無論達西真正的品行如何,受其傲慢得罪的人無可避免地將會帶有成見的眼光來看待他。

 

4.成長:從相愛中成長

在經歷表白的不歡而散後,達西寫了一封長信給莉琪以解釋種種誤會,在此之後,不僅兩人的關係不再針鋒相對,他們在個性與態度上也發生了轉變。莉琪醒悟到虛榮心左右了她的判斷,她開始以不同的角度來審視自己對達西和威肯的看法 ; 同時達西也改正自己待人接物的態度,他了解到:人可以有自身的驕傲,然而驕傲不能成為傷害他人的藉口,禮儀之所以存在便是期望人與人之間能互相尊重。

在時間的沉澱冷靜下,他們的心態都足夠成熟,懂得反思與互相和解,原諒對方的魯莽衝撞,也原諒過去自己的幼稚行徑。曾經的衝突,不再是不能回首的傷疤,而是一個能觸及真心的契機。從中我們可以省思到,愛情最美好的地方,莫過於從中得到成長,成為更好的自己。

 

(二)書中當代社會的婚姻觀與價值觀

1.母親對女兒的期望:婚姻是一種商業交易

女主角的母親—班奈特太太,是一位思想單純、粗魯又勢利眼的人,書中提到:「她一生最大的心願就是將女兒風風光光地嫁出去。」從一開始極力撮合大女兒琴恩和賓格利先生的姻緣,甚至在兩人還沒確認關係前就向鄰里吹噓琴恩未來嫁入豪門的情況 ; 到後來因為寇林斯先生將會是班奈特家產的繼承人,所以極度希望莉琪嫁給她的表哥。種種行為似乎都透出她的無知與傳統思想的腐敗,將女性一生的追求侷限在結婚與金錢上,呈現出當代社會世俗潮流的縮影。

然而轉念一想,這或許也是母親對於女兒未來人生的關心和愛。在當時的社會,女性並沒有繼承權,就好比班奈特一家的財產不能繼承給女兒,只能繼承給表哥寇林斯先生,而婚姻是唯一能獲取錢財和地位的管道,有時多數人更將之視為一種商業交易,認為一個好的婚姻才能保障後半生的安穩和生活品質。班奈特太太不停地操心女兒的婚事,即便用力過猛,無疑也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未來能夠衣食無虞,不至於淪落街頭,在此時代背景下,身為一個母親,班奈特太太的行為舉止似乎是情有可原的。

 

2.夏綠蒂的愛情觀:追求保障生活品質的婚姻

夏綠蒂是女主角的好友,相較於追求自由戀愛的莉琪,夏綠蒂的思想較為保守,在寇林斯先生遭莉琪拒絕後,便接著向夏綠蒂求婚,而夏綠蒂也欣然應允。書中提到:「雖然她對婚姻得要求並不會很高,可是結婚終究是她一生的目標。許多家境不好而用受過教育洗禮的女子,總會把結婚當作最後依靠的退路,雖然結婚並不代表一定會帶來幸福,但畢竟提供了一張長期飯票,使日後不至於挨餓受凍。」

從夏綠蒂的想法可以看到當代女性大多在追求物質與生活的安穩。在馬洛斯需求層次理論中,首先先得滿足生理、安全需求,才會在追求更近一步的愛情、歸屬感的社會需求。英國在十八世紀時並不如近代般繁榮,女性更沒有出去工作的先例,於是即便是在中產階級,女性對於自身未來生活依舊沒有保障,所以多數女性並不會追求浪漫或心靈契合的愛情,而是先著眼於能夠保障生活品質的婚姻為主。

 

3.麗迪雅的私奔:當代保守的價值觀

麗迪雅是班奈特家最小的女兒,個性天真且愛慕虛榮,行事衝動又不計後果,這些個性也導致了她與威肯的私奔。在書中可以看到,當時的社會並不能接受一男一女未婚同居,其影響的不只是女方的節操,更是一整個家族的名譽,只要一個姐妹有了不好的名聲,其他的姐妹也會受魚池之殃。甚至有大姐結婚,其他姐妹才能出來社交的不成文規定。這些保守的觀念一方面是源於禮教規範,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在婚事和交際來往上,能夠互動的對象取決於家族的名譽,也導致了多數家族都會在意鄰里間的看法和名聲好壞。某種程度上,這種保守的觀念給女性的自由社交和戀愛套上了枷鎖,使得女性只要出門在外,都得顧及旁人眼光 ; 另一方面,卻也大大減少了男女間混亂的情感關係。其中孰好孰壞,值得現今的我們好好反思。

 

結論:

傲慢與偏見,是世人普遍存在的特質,有時我們難免都會抱持偏見或因自身驕傲而傲慢待人的,然而在書中我們可以得知,因為偏見導致的反感以及因傲慢衍生的虛榮心,都會蒙蔽自身雙眼,使我們無法看清事物的本質,引發彼此間的爭執及不睦。雖然在本性上難以根除這些特質,然而,透過同理心、站在他人的角度著想,或是在還沒了解事情全面前不妄下定論,或許不為失一個與人和善的好方法。

而在現今的社會,女性的地位逐漸提升,多數人在愛情上的追求不在僅止於經濟上的無虞,更多的是靈魂上的契合,然而,有時依舊在生活中耳聞到女性在婚姻受到家暴及壓迫的情況。或許,不論是在哪個時代,我們都應該去省思人和人之間最基本的禮節:尊重。很多時候我們無法改變大時代的世俗潮流,然而,我們卻能從自身做起,給予彼此最基本的尊重,即使是最微小的改變,相信也會對整體社會大有助益。

 

備註:文中節錄文字來源:精品天堂出版《傲慢與偏見》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心得 小說讀後感
    全站熱搜

    Daydre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